English

走向现代文明的宝安人

1999-06-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思皇 李世勇 我有话说

在宝安,曾经流传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传说:宝安,宝安,得“宝”而“安”。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降临宝安大地,宝安人祖祖辈辈得“宝”而“安”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20年里,宝安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1998年宝安的国内生产总值169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7亿元。农村人均所得达到8000元,比1978年增长60倍;

20年里,宝安从一片边陲乡村变成了深圳西部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世代代头顶青天脚踩烂泥的宝安农民,洗脚上田,变成了充满自信和活力的特区新人;

20年里,宝安人在现代文明的大道上大步向前,在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厦也昂然屹立。

5月初,记者驱车在宝安区73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作了一次巡回采访,亲眼看到,宝安人正在进行一场跨世纪的伟大变革: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努力创建高标准文明区。宝安人的风采,昭示了中国农民迈向现代文明的灿烂远景。

一种崭新的实践:搞好环境也是生产力

道路整洁,居住舒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这是现代文明人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来到宝安,我们就留下了这种印象。

宝安坐落在广东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深圳市西部,紧靠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这是一片绿色掩映的海滨城区,无论是从高处还是平地望去,整个城区郁郁葱葱,洁净无比,宛若刚被雨水冲刷过一般。与蔚蓝色的大海互相映衬,让人有一种和谐、舒适的美感。走在宝安城区,则是无处不见树,无处不飞花,无处不成绿。

宝安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花园”里。但花园并非天赐,而是通过宝安人自己的手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建设宝安这座花园,已经花了宝安人20年的时间。现在,这一建设还在继续。

改革开放前的宝安经济以农业为主,没有什么工业企业。由于毗连香港,一段时间里偷渡成风,一些村庄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田地过日子。改革开放后,宝安人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宝安撤县建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促使农民在洗脚上田的同时“洗脑进城”;另一方面,则在城区建设、村镇规划上都以让人感到惬意、舒适和愉悦为出发点。去年产生的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则为宝安确立了跨世纪的奋斗目标,精心描画了一幅美丽的宝安远景:深入实施“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工程,在大规模开发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把宝安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产业协调、科技进步、市场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区。

去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波,对以涉外企业为主的宝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加之周边地区采取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投资,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宝安面临的压力很大。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符合宝安实际的发展之路?

宝安人的对策之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宝安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更美,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宝安,使环境为宝安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贡献。敢为天下先的宝安人,又进行着一种崭新的实践:让环境也成为生产力。

在宝安6000多家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占了大多数,为宝安的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些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宝安要有更大的发展,要建设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区,就必须更多地吸引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不过,这些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宝安人为改善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

要想富,先修路,这早已是宝安人的共识。现在,宝安区已建成公路797公里,密度为108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公路平均密度的2倍多,全国的8倍,超过了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全省首个村村通水泥路,区到镇、镇与镇之间全部以一级公路相连通的区,初步形成了一级公路为骨架,海、陆、空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宝安的通讯、电力建设速度也上了快车道。目前已建成3座220千伏变电站和9座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容量达26.8亿千瓦时。投资9亿多元建成的6个电话交换母局和两个专用汇接局,加上增设的IC卡公共电话和投币电话,使全区电话装机容量达到了26.4万门,电话用户达15.2万部,手提电话成为许多人的随身物品,走在大街上可以随时与世界各国通电话。

为了建设现代化花园式城区,宝安在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市政、交通设施的同时,在城区建筑和道路绿化、美化、净化、文化上大做文章,参照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制定《创建花园式城区基本目标与要求》,深入开展“形象工程”建设。

“形象工程”的启动,使宝安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区政府所在地新安街道这个国家级卫生镇,街头巷尾增加不少绿化小景,不时吸引游人驻足观望;文化广场、新城广场华灯璀璨,每当黄昏降临热闹非凡;新安公园、灵芝公园修葺一新,人们晨练的身影和孩子们清爽的笑声从不间断;南头海关前的绿化景点,一年四季鲜花簇拥,常开不败,使每一个初到深圳特区的人都能领略到一种别致的风景。

宝安“形象工程”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在城区面貌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镇、村的形象工程也在同时启动。宝安区的目标是实现“一镇一广场”、“一村一公园”、“一街一景点”,让文明之花盛开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入夜,华灯初上,宝安到处呈现一幅幅安居乐业图:村民在图书馆看书,在广场上漫步,年轻人在公园里谈情说爱,在歌舞厅唱卡拉OK……宝安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而文明。

记者在区、镇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公明广场。这座占地3.8万平方米的广场,颇有意大利的古罗马广场建筑风格。草坪、绿树、花坛、水榭、长廊、雕塑、华灯和喷泉,交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位于广场中心的公字形雕塑塔,昂扬挺立,直冲云霄;大理石铺就的广场地面,洁净无比,找不到一丝纸屑。黄昏,三三两两的游人倘佯在广场上,感到无比舒心和惬意。

公明镇人为拥有一座这样漂亮的广场而颇感自豪,他们对记者说:“这是全国最漂亮的一个镇级广场。”

公明广场只是宝安区的一个缩影,今天的宝安整个就是一座花园、一个广场。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使昔日荒凉的农村变成了一座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海滨城区。

没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人民难以安居乐业,经济也就难以持续发展,这个浅显的道理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为了让宝安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宝安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下大力气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公安人员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各种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为。有100多万外来人员的宝安区,社会治安维持着良好的局面。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许多外商冲着宝安这块交通便利、治安良好的风水宝地,纷纷落户宝安。新客商不断增加,老客商长期稳定,投资向大规模、高档次发展。一位台商前几年将集团资产的三分之一落户宝安松岗镇,去年,他考察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经过比较,认为还是松岗的投资环境好,遂将台湾的总厂全部迁至松岗。

1998年,尽管有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宝安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仍然卓有成效,先后成功举办赴日本和香港的招商活动,共签订项目191宗,总金额达72.3亿港元。目前,全区共引进“三资”企业1200家,“三来一补”企业4000多家及内联企业800多家。199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增长19.8%;工缴费收入2.96亿美元,增长2.8%;外贸出口总额76.5亿美元,增长9%,为深圳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谁说环境不是生产力!

“形象工程”如春风化雨,在改变人们生活生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宝安人的观念和思想。宝安人参与美化环境的意识增强了,村民对村里、镇里花钱种树、种草总是大大方方地支持,认为这钱花得值。许多村民说:“宁可分红少些钱,也要多种树种草。环境好了经济就发展,环境美了生活就提高,这比什么都重要。”宝安人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去年重阳节宝安区组织了一次登羊台山活动,近万人在山上山下折腾了一个来回,结果却发现没有一只饮料瓶丢在山上。

高素质是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安的现代文明大厦,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宝安人的现代文明素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尤其是新的一届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根本问题,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为核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998年,宝安农村的人均所得就达8000元人民币。富裕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宝安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拼搏的结果。宝安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历经锤炼,变得视野开阔、精明能干。求新、求变、求知、求进,成了绝大多数宝安人的追求。这是祖祖辈辈靠种田打鱼为生的宝安人向现代文明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

富是强的必备条件。但是,中国古老的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富,也可以滋生出腐化和腐败,富而变腐。“经济发展往往要以牺牲道德作为代价。”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宝安人能不能跳出这个“怪圈”?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认为,要跳出这个“怪圈”就必须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做文章。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人,以人为本,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使宝安人开阔眼界,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宝安实现可持续发展远大目标的根本途径。

宝安区委、区政府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宝安是我国最早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地区之一。区委、区政府有意识地引导村民在实施股份制过程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股份分红与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等农村“老大难”问题挂钩,与完成12年基础教育、社会再教育等情况联系起来,把村民是否遵规守法、参加劳动都作为能否享受股份分红的依据。并制定《宝安区提高公民现代文明素质若干意见》,规范和指导村镇股份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思想教育不放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宝安为提高群众素质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他们持续开展了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城市观念,破除小生产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破除小团体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观念的思想教育活动。针对富强之后出现的少数“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不读书”的“四不青年”,深入开展“三观四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因何而富,富后何为”和“怎样做一个文明宝安人”的大讨论。持续在“窗口”服务行业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三优、争一流”活动,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每一项活动,都在引导宝安人扎扎实实地向现代文明的高峰攀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宝安人深知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在于抓好教育。他们最舍得花钱的就是兴学育人,大办教育。为此,区委、区政府每年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低于财政预算内支出的20%,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区、镇二级政府还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并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现在,宝安已形成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业余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宝安社会办学很值得一提,涌现出一批如石岩公学、东方英文书院、华茂实验学校等知名度很高的民办学校。由国家教育部门召开的社会办学现场会,就是在宝安召开的。宝安,成了中国社会办学的一个典型。

经受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洗礼的宝安人早已不是那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小生产者了。他们精明干练,办什么事不仅要同中山、张家港、苏州、上海、香港等地比,还要同新加坡、美国比。“登泰山而览众山小,观沧海而知百川微”,宝安人从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使得宝安区委、区政府将发展规划改了又改,相继出台了《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深圳市宝安区社会发展战略》(1994-2010年),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不断提高宝安人的道德水平、城市意识和文明素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提高各级干部素质是宝安抓人的素质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宝安已经实现了“农村干部中专化、机关干部大专化”的目标,现在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许多宝安人:从区委、区政府领导,到镇村领导、厂长、经理,普通村民,打工者。他们年龄不一,经历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思考本区、本镇、本村的发展大计,都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文化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宝安区委、区政府扎扎实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贯彻“科教兴区”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示范点,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先进集体”等称号。

用“能人辈出”来形容走向现代文明的宝安人最恰如其分了。他们当中有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吴志锋,探索出工会工作经验被全国总工会誉为“宝安模式”向全国推广的工会工作者温介平,以英雄事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陈建刚、李成志,“全国三八红旗手”朱丽莲,见义勇为青年许世柳……更有一批胸怀国家大事的能人贤者,如九届人大代表郑卓辉,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中国民营企业家第一个提出“建议立法保护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议案;沙井镇万丰村书记潘强恩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并在实践中形成“共有制”理论。这位传奇式人物,家庭藏书达5万册,自己动手写小说、戏剧,著书500多万字,还成立万丰粤剧团,该团表演的根据潘强恩小说改编的粤剧《大潮》,还进京汇报演出,获得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位农民出身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眼光和胸怀不是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区、一个市、一个省,而是想到了中国农民的未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共有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提出了中国农民走向现代文明和共同富裕的方向。

提高了文明素质的宝安人,民主参政意识也愈来愈浓。沙井镇过去选村干部一直是由镇委拟定候选人的名单,这种办法滋长了一些村干部的守成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影响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对此,村民意见很大。1997年,镇委顺应群众的呼声,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村干部。如今,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两公开,四民主”(即村务公开、财物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让文明之花绽开在宝安区的每个角落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中国农民50年代向往的共产主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中国人追求了几千年的理想王国。

记者在宝安区的许多村镇实地考察了一番后,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样的“共产主义”和“理想王国”,如今在宝安的许多村镇都开始实现了。

如今,宝安村村都有自己的保健医院。在沙井镇岗村医院,记者见到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医院里,一尘不染,绿树成荫,里面的X光室、心电图、B超等高级医疗设施,使人疑心走进了一家大城市的现代化医院;同在沙井镇,农村财会管理实行电脑化,镇机关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一般村民早已对麻将提不起兴趣,取而代之的是玩电脑了。

就是对宝安经济腾飞作出贡献的那些普通的外地打工者,宝安人也没有忘记他们,尽量为打工族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和施展才华的环境,开展一系列的文化知识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法制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都评选优秀外来工,给予迁户口等奖励,鼓励他们成才。现在,许多从宝安区走出去的外来工,回到自己家乡后成了当地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

在有些人眼里,宝安曾经是块“文化沙漠”。其实,从宝安县到宝安区,历届党政领导都对文化十分重视。尤其是撤县建区后,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产生了以“八个一”为龙头的一系列文化工作量化管理指标体系,由此形成了日益健全和完善的文化网络。今天的宝安区,文化网络建设以其网点广、功能全、规模大而著称,其中有以区文化艺术馆为中心,镇(街道)文化站(馆)为主要阵地,辐射基层文化活动室和卡拉OK歌舞厅的群众文化娱乐网络;有以区图书馆为中心,区、镇、村共112个图书馆(室)为网点的多层次读书指导及图书发行网络;有以区广播电视台为中心,覆盖全区的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还有遍布城乡的电影放映网络、艺术创作演出网络、文化市场网络。宝安文化艺术馆和九个镇级文化站经广东省有关部门评估,全部进入省特级文化馆(站)行列,成为广东省县(区)级唯一一个特级“大满贯”。通过几大文化网络的建设,宝安区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宝安当之无愧。

1997年,宝安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宣部“万村书库”和广东省“千村书库”的指示精神,开展了“百村书库”工程。这是宝安的一项“育人工程”,对加强农村青少年教育,加速农村城市化,促进农民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飞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宝安区图书馆李联豹馆长告诉记者一组数据:到1998年止,宝安区已有84个村级图书馆,总面积17000平方米,藏书141万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6.1册。这个数据还不包括个人藏书。

记者在李联豹的陪同下,参观了公明镇下村图书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两层图书馆内,近两万册图书分类排放整齐,电脑化的管理使读者能够非常方便地借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开放时150个座位从来就没有空缺过。

今年,宝安还将建成超过100个村级图书馆,“百村书库”工程将遍及宝安区的每个村庄,这是一项福及子孙后代的跨世纪的宏伟工程。

在沙井镇万丰村,“礼让谦贤”四个红底黑字,醒目地写在万丰影剧院的大牌子上,其内涵是要求万丰人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礼”;培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容乃大的“让”的气度;学习和发现他人之长,戒骄戒躁的“谦”的品德;以及德才兼备、赤诚为公的“贤”的才能。

好一个“礼让谦贤”!它使万丰村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村民相处互相谦让,一派祥和。

万丰村只不过是宝安区的一个缩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奉献精神被宝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

去年,宝安区只有20个征兵名额。尽管千名应征青年知道是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去服兵役,但大家还是踊跃报名,在宝安出现了“当兵走后门”的怪现象;

出现在宝安街头的流动捐血车,经常可以见到排成长龙的无偿献血的队伍,他们当中有本地青年、公安武警、政府公务员、一般市民,还有不少外来打工者……一滴滴生命之血,绘就一幅幅文明之花。宝安血站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采血量很快就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1998年,宝安血站郑重宣布:在其全部21个用血单位中,全部采用无偿献血者提供的鲜血;

每年一次评选的宝安区“十大杰出青年”中,有的是村镇级领导,有的是厂长、经理,有的是文明个体户……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人生,以实际行动为这块土地作出贡献;

工作经验被全国总工会誉为“宝安模式”向全国推广的宝安各级工会组织,在维护打工者的合法权益中,成为百万外来工的“娘家”,写出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宝安人,在跨世纪的起跑线上,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像一条出水的蛟龙,恣意潇洒地腾挪跳跃,不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

明天的宝安究竟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们的想象力永远追赶不上宝安人现实的发展步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